迎江区党政代表团赴苏浙沪学习考察系列评论之一
他山之石可攻玉,身边典型最可学。
创新理念上的差距是最大差距,创新发展上的短板是最大短板。“对标苏浙沪,融入长三角”,这是省委、市委的要求,更是迎江担起“国内先进、全省领先,四个一马当先”的迫切需求。
根据区委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,3月27日开始,区委书记尹志军、区委副书记、区长章洪海率迎江区党政代表团一行50余人,赴淮安市清江浦区、扬州市广陵区、常州市天宁区、杭州市江干区开展为期6天的学习考察。这是继去年下半年区党政代表团赴芜湖镜湖区、上海枫林路街道学习考察后的第二次对标学习,今后类似的活动将每年两次常态化开展。
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”领导干部外出考察学习,更应实字当头,拿成果见。走马观花看热闹,浮光掠影游记式,就是劳民伤财,就是职务腐败。
求学必须诚恳。学就要有学的样子,学同样可以赢得尊重。全程考察14个参观点,举办3场座谈会,每天在微信群“晒”所思所感所获,组织1次大讨论、返程后一周内上交考察报告......一系列“硬任务”,决定着这将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学习之旅、一次触及灵魂的思进过程,更是解放思想的“我先行”,区域合作竞争的新抢跑。在这方面,我们40个参访乡街、部门、党派、社区、企业负责同志都提前做足了功课,累计列出各自领域的“疑难杂症”143个。正如有的同志所说,落后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甘于落后、习惯于落后、麻木于落后。差距是问题、是不足,也是潜力,是动力,不等不靠、不耻下问,同样能够赢得掌声。
思学必须主动。目光短浅,走的只能是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;目光高远,走的就是发展的康庄大道。学习苏浙沪,不仅要看他们现在干什么,干成了什么,还要看他们在想什么,谋什么?科学把握新常态下新发展的大形势、大格局,在更高坐标中谋划和定位迎江的新一轮发展。其实,苏浙沪等先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无外乎:实力强、项目大、创新多、平台广、机制新、作风优,这些方面的信息借助网络都能很容易地搜集到。常言道,百问不如一见。实地感受才能印象深刻,深度对话才能思维碰撞。学习先进、对标看齐,就是要盯住人家的好理念、好经验、好做法、好模式,理解好、消化好、吸收好,找到其具体的承接载体,弄懂弄透弄明白,将一个个问号转化为感叹号,并嫁接成本土的工作启示。
践学必须迅速。“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”,迎江要赶超跨越,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,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。“命运是自己主宰的”,“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”。各级干部都要立足迎江实际,少被条条框框约束,多想操作层面的突破办法,推动理念、思路、政策和做法创新,努力在投融资、城市管理、园区建设、产业升级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。凡先发地区一些成功的政策、做法,我们都可以参照执行,灵活运作并适时创新,大胆突破,为我所用,创己之优,决不能学了经验不会用,更不能“抱着政策要政策”。
扛起责任再出发,消化吸收“他山石”,进而形成自有基因、激发创新活力,展现发展实力,这正是走出去学习考察的意义。也唯此,迎江才能一马当先,一马当先才是迎江!
预祝此次区党政代表团苏浙沪学习考察活动圆满成功,满载而归!